(资料图)
1、 该假说基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形态变化,在1964年由美国化学家Paul Boyer,最先提出的。
2、他认为线粒体内膜上的大分子成分(电子传递蛋白)以两种构象状态存在(高能状态、低能状态),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由于电子传递的自由能差,电子传递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一种高能形态;进而这种高能状态将释放能量,同时发生磷酸化作用形成ATP。
文章到此就分享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2015-2022 西南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