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河湟谷地,绿野遍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雨润镇汉庄村北边的山坡上,绿意盎然,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构成了一幅多彩的画面……
“你相信吗?这里曾经是生活垃圾填埋场。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绿荫冉冉遍山野了。”雨润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绿化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多年来,乐都区多方发力、科学布局,持续在垃圾场周边进行植树造林和深度管护,定期植土、浇水、杀虫,精心管护每棵树木,加快垃圾填埋场及周边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进绿色、环保、生态垃圾处理场建设。这些措施也是这里在短短几年尽显河湟自然生态之美。
(资料图)
今年以来,雨润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共栽植青海云杉、甘蒙柽柳等苗木34000棵,绿化面积达50余亩,成活率均在90%以上。“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苗木的补种栽种、浇水施肥等管护工作,确保苗木的成活率。”负责人介绍道。
生活垃圾入场、分区倒入推平、消毒压实覆土、排放处理绿化……乐都区6个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场严格按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进行垃圾填埋,并根据垃圾量、垃圾种类、垃圾成分、填埋作业区场地条件、填埋机械设备条件等因素进行分区、分类填埋、有序填埋,对垃圾场周围及进场道路卫生,分工分片,责任到人,确保场内无杂物,进一步改善垃圾场周围环境,有效防止垃圾飘散、尘土飞扬造成二次污染。同时,他们认真做好垃圾监测、计量及消毒灭蝇等工作,大力加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促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我们把垃圾场生态治理点及环境整治点作为重点进行义务植树活动,完成补植补栽及造林面积6167亩,造林株数68.3万株。”乐都区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乐都区造林株数达72.63万株,完成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7286.7亩,其中,新造林面积47.5亩,补植补栽面积7239.2亩。
为确保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作全面、高质量完成,保证修复成果,乐都区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乔灌草相结合,采取乔灌株间混交,套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进行“复合式绿化”。并为6个垃圾填埋场安排生态修复负责人和技术指导部门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做好施肥、浇水、松土、补植补播、护林防火等工作,确保植树成果,提高保存率,全力建设绿色、环保、生态的垃圾场,改善周边人居环境,让乐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切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白榆、山杏、沙枣、柠条……一棵棵翠绿的苗木高低错落、阶梯式在山坡上傲然挺立,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昔日垃圾填埋场“变身”生态绿地只是乐都区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彰显出乐都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群众获得幸福感的决心和魄力。
近年来,乐都区生态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绿色生态持续好转,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6万公顷,绿色发展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4.2%,PM_2.5平均浓度取得近三年来历史最优值;全面建成西沙沟湿地公园、三河湿地公园、水磨湾等城市重点生态工程,城市绿化面积达549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0.85%,建成省级森林公园3个。同时青海省首个PPP项目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湟水河劣五类水质全面消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乐都百姓享受到了“绿色福利”。
绿树婆娑,碧水荡漾,湿地公园、绿色廊道、休闲公园交相辉映,处处散发出的醉人绿意……如今的乐都,天蓝、地绿、水清,满城山水画,愈来愈动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王雯静、通讯员李小英)
Copyright 2015-2022 西南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