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贵州选拔赛民族组和美声组决赛,于5月7日尘埃落定,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各有所属。在所有参加比赛的选手中,高校选手的比例最高,他们或是本科即将毕业,或是研究生在读,或是毕业后在专业平台展示才艺。对他们而言,老师在他们的心中既是老师,也是朋友。
铆足劲摘拿一等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三次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贵州选拔赛美声组决赛,对于身为专业演员的苏磊来说感受深刻。第一次参加比赛他是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的三年级学生,彼时奋力冲刺获三等奖;第二次进入“金钟奖”赛场他已是贵州省歌舞剧院的一名歌手,上了一级台阶获二等奖;第三次以“老选手”的身份进入决赛,成功晋级获一等奖。“三次参赛的成绩都有提升,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吧。这个迈进,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苏磊说。
决赛中的苏磊。
苏磊第二次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贵州选拔赛美声组比赛,是2021年。那时他认为,自己有一个铁嗓子,比较抗磨,自感嗓子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没想到参赛之后因为生病咳了几个月,声带出现水肿、疲劳。“后来我反思,即便自身条件很好,也必须从细微之处爱护自己的嗓子,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用更好更健康的歌声方式来表达歌曲,而不是一味地横冲直闯。”
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参加2023年的“金钟奖”比赛,苏磊根据老师谭松的要求科学调理嗓子积极备赛,可以说是铆足了劲。虽说是省级专业艺术院团的声乐演员,平时有很多机会站在舞台上展现风采,但对于全国性的专业大赛,苏磊不敢有半点懈怠,一直在谭松的悉心指导下不断磨合演唱曲目。他坦言,这次能拿到好成绩,在于自己的深刻反思,应当算是一大收获吧。
从黑龙江考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的苏磊,声乐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曾在“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等大型赛事上锤炼过。苏磊称,他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谭松的厚爱和关怀。“谭老师对我特别好,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生活上,他一直陪伴着我。我的成长,他付出太多心血。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谭老师,就没有今天的学习成果。”
苏磊总结:专业能力是谭松老师陪伴他提升的,舞台上的表现是贵州省歌舞剧院一点点培养起来的,两相结合,就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自我解嘲:刚进歌舞剧院那阵,上舞台演唱时手都是抖的,后来经过锻炼慢慢地就不抖了,所以他特别理解新人初上舞台的紧张表现。
母亲祝贺儿子取得好成绩。
决赛当天,苏磊的母亲到现场为儿子加油鼓劲。决赛结束后,母亲走上舞台与拿着获奖证书的儿子拥抱在一起。母亲知道,儿子的艰辛付出有了回报,今后的迈进还会更艰难,但她相信儿子的信心和能力;儿子知道,母亲时时刻刻关注着他的每个进步,而每个进步就是成长的阶梯。
“我愿一直陪伴你行走”
谭松是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苏磊读本科时,他是苏磊的声乐老师。尽管毕业后苏磊考入贵州省歌舞剧院,但还是不时到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跟着谭松老师学习。
2021年的“金钟奖”赛事后,谭松给苏磊确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下一次比赛必须拿到一等奖。“我开始给他布置作业,希望两年后有一个大的突破。布置的作业中,就有他这次在决赛时演唱的《春风为何唤醒我》《雨越下越猛》,都是男高音里面很难的曲目。”
谭松(右一)祝贺苏磊获奖。
今年春节前苏磊回老家黑龙江,谭松是就给苏磊下“紧箍咒”:你回来后必须给我唱好!苏磊在歌舞剧院里的工作比较忙,自由的时间并不多,但还是想方设法来学校上谭老师的课,尽管如此,谭松还是觉得苏磊学习曲目的时间有些缓慢。“我一直逼起他、催起他、盯起他,最后他把曲目学下来了。他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还是比较艰辛的,但我喜欢他的那股韧劲,不屈不挠的样子。”
这次苏磊参加复赛,歌舞剧院有演出任务,唱完后他还要赶到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进入赛场。复赛前一周谭松得知这个情况,对苏磊演唱的曲目进行调整,原先选定的曲目还更难一些。“对于苏磊来说,复赛的曲目没有决赛有分量,所以我把宝押在决赛上。虽然赛前还有演出显得有点疲劳,但他现场发挥得很好。”谭松说,前面两次“金钟奖”比赛他没到后台指导,这次为了拿到好成绩必须到现场管着。苏磊对演唱的曲目有些生疏,这对苏磊来说是新歌,所以复赛和决赛谭松都是提前两个小时到场指导他。“结果如愿以偿,我感到蛮高兴的。”
谭松(中)指导的学生晏婷(右一)、徐维(左一)均有出色表现。
为了声乐事业,苏磊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学习。在与记者的言谈中,谭松表达出对苏磊一如既往的关爱。“苏磊在歌舞剧院是中坚力量,我告诉他,尽管如此也不能放弃追求,渐远渐久,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减肥;要坚持到学校来上课,把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提高一点。”谭松对苏磊的要求是:要永远做一名身处一线的好演员,要能够代表贵州的声乐演唱水平,站在全国的舞台上有亮眼的表现。
要出个人才真的很不容易,人才自身努力,老师也要付出。谭松说:“我告诉苏磊,只要你还在声乐的路上,我愿一直陪伴你走。”谭松揭秘:苏磊上他的课不但是免费的,有时还要包饭,只要他成器,这些都是次要的。
把自己的压箱底服装送给学生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推送的选手在这次比赛中十分抢眼,在决赛名单上,该院院长穆维平担任民族组选手王兴、郑登科、王浪、程配璇4人的指导教师,副教授谭松担任苏磊、晏婷、徐维4人的指导教师。两个一等奖都出自其中。“学生需要一个较高的舞台来历练,日积月累,成绩才会提升。”穆维平说。
决赛中的王浪。
穆维平与在民族组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选手王浪,有着多年师生情。王浪跟穆维平学习声乐近10年,在穆维平眼里,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平时王浪喜欢搜集和演唱各种风格民歌,因此在“民族男高音”微信群里,大家都会找他要各个地方的民歌或艺术歌曲乐谱、伴奏等,几乎是有求必应,简直是个小歌库。
穆维平说,王浪勤于练习,在建立“中国民族男高音”微信群初期,他就像一只打了“鸡血”的公鸡,每天定时“打鸣”,不厌其烦地在群里发清唱的语音,与大家交流学习。这样日复一日地练习,对他的演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进步明显。
穆维平(右)祝贺王浪获奖。
王浪还认真练习钢琴伴奏,在“圈里”除唱歌小有名气外,伴奏也是颇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穆维平看来,王浪的钢琴伴奏达到了能登大雅之堂的技术水平了。“记得中国第十三届‘金钟奖’贵州选拔赛民族组决赛,王浪给我的另一个学生敖正燚弹伴奏,硬是把师兄弹成第一名,他获第二名,兄弟俩携手进入全国复赛。王浪是个不断奋进的小伙子。”
决赛时王浪穿的演出服以及为他竹笛伴奏的陈勇的服装,都是由穆维平提供的,原因是王浪长胖了,他自己的服装已无法穿上。加上穆维平认为唱民歌就应该是中国化的打扮,所以他就跟老师穆维平开玩笑说:“师父,把您的服装捐给我吧!”临时给王浪竹笛伴奏的陈勇第一次跟王浪合作,憨厚的小伙子也没有演出服,于是得知情况的穆维平把压箱底多年的第二套民族服装赠予两人。
2018年王浪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列为全国艺术拔尖人才,是中国民族男高音艺术研究会理事,“贵州明师声乐阁”创始人,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大型比赛中获奖,多次在歌剧、音乐剧中出演主要角色,穆维平评价他“是一位实力强劲的勤奋歌者”。目前,王浪正在菲律宾攻读博士学位,这次他专程回国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又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师生情,一生亲。不管是谭松还是穆维平,或是其他声乐老师,对学生的厚爱无以言表。看到学生成绩斐然,最开心的人就包括呕心沥血的老师。用穆维平的话说,当学生站在领奖台上,作为老师的自己情绪翻涌,这就是桃李芬芳的获得感。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黄明慧
编辑/张云开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Copyright 2015-2022 西南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